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教學新趨勢


 

明年最後一屆國中基測結束後,升高中將免試入學,國中的教學行為可望回歸正常,不必再被「考試領導教學」的魔咒束縛住。但是,什麼是正常的教學行為呢?我理想中的生物課流程應該是這樣的:

老師先說明討論的主題與課程內容中會用到的專有名詞,接著根據該主題延伸出數個問題,再由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前,先發給同學一份發言單,寫出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之後再開始彼此討論,期間若有問題可諮詢老師。最後請一組同學上台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其他組別若有問題或是補充資料,可以舉手發言與台上同學交換意見。

老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只是顧問,由學生主動學習。舉例如下:

單元:生命的起源

主題一:地球的演變與生命的出現

前言: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的星球,在它的表面上充滿了生命,但是你可知道,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它可是一顆不折不扣的大火球;沒有海洋、沒有陸地,空氣中也沒有我們呼吸所需要的氧氣,有的盡是毒氣與從內到外的熔岩,地球是怎麼蛻變成今天的模樣?就讓我們好好討論一下吧!

問題一:地球是在46億年前由太陽系中的雲氣、星塵與隕石彼此撞擊(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產生,這個過程與地球內部的變化(放射性核衰變)所產生的熱量足以融化岩石,這使原始地球變成一顆「懸浮」在冰冷太空(溫度大約是零下270)中的大火球。因此你認為地球上的陸地與海洋(也就是大量的水)是怎麼出現的?

問題二:目前科學家認為原始大氣是由氫、氦、氨、甲烷等氣體組成,後來被水氣、氮氣與二氧化碳取代,而今天的大氣中氮氣與氧氣就佔了百分之九十九。請問上述地球各階段大氣組成之所以發生變化的可能理由是什麼?

問題三:有機物(organic compound);例如醣類、蛋白質與脂質,是構成生物體(organism)的最重要成分,沒有有機物的產生,地球就無法出現我們所熟悉的生命型態。請簡單描述地球上有機物與生命誕生的環境背景與可能經過。

結論:請根據前述討論結果寫出地球演變到生命出現的可能程序。

 

主題二:生命現象

前言:生命出現之後,它們有了與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的特徵,例如有產生新個體的能力 生殖;有察覺體內外環境變化以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感應;有分解或合成體內物質以便取得能量或用來生長發育的能力 代謝。這些特徵成為我們判斷一種物體是否為生物的標準,所以生殖、感應、代謝、生長被稱為生命現象。

問題一:追根究柢,地球之所以能夠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是因為地球與生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 太陽,存在適當的距離;太近會太熱、太遠又太冷,都不利於液態水的存在,而水是生命存在的另一個必要因素。請問水對生物有哪些重要功能?

問題二:由於地球夠大,所以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束縛住地表上層的大氣分子,因而產生大氣層,而大氣層(空氣)是生物生存的第三個要素。請問大氣層及其組成氣體對生物的生存有何重要功能?

問題三:請根據前面的討論內容試著解釋下列現象:

(1)為什麼漆黑的洞穴與深海200公尺以下,藍綠菌、藻類、與植物都無法存活?

(2)為什麼8000公尺的高山上生物稀少?

(3)為何沙漠的生物總是有厚的角質或是排尿量很少?

(4)為什麼河口濕地的生物數量(不是種類)非常多?

結論:請根據前述討論結果寫出生物生存的必要因素。

 

也許不怎麼有趣,但是誰說教科學就一定得搞得像在變魔術般花俏才能吸引學生,其實科學本身就能產生充分的吸引力,獲得理解的過程就能滿足心靈。那些對科學知識本身感到興趣的人,才是科學教育真正要教導的對象。至於那些想變魔術的,請到劇場,想當小丑的,請去馬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