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浮誇基因科技的預言值得憂慮嗎?


喧騰多時的人類基因組初稿,終於在今年6月解讀完成。在此前後,「基因科技」效應是各方矚目的焦點。有人樂觀的以為生物科技終將無所不能,也有人悲觀的認定這將是人類浩劫的開始。然而,在未能深刻理解遺傳密碼解密的意義,以及基因和生命現象的表現間所存在之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前,僅憑某些對基因科技的誇大預言,加上《科學怪人》與《美麗新世界》等文學名著的警示,人們有必要惴惴然地去延伸基因科技對生命體系可能產生的影響嗎?

  前一陣子有科學家預測:未來的人類將有活到一千兩百歲的潛能(其實這個數字的意義不大,就好像已知最高齡人瑞是一百二十多歲,但有多少人能或願意達到呢?況且只是靠基因科技,也無法讓人活到這個年紀),於是就有人表示,以目前人類對環境資源的浪費與破壞,這種基因科技強勢發展下的社會,不僅會激化社會不同階級的對立,同時也潛藏著生態浩劫〔註〕。

  但是,這些憂慮的源頭,究竟是人們對基因科技潛在不確定的恐懼(或是說對基因科技的無知)?還是對人類私慾的不信任?我們該設法限制的是「這隻基因科技的巨獸」?還是潛意識下慾望的幽靈?那些誇張預言在今日所形成的憂慮,是否必然會延續到未來的世界?我們是否有能力去質疑那些預言成真的可能性?

  生物學告訴我們,基因是製造蛋白質的藍圖,蛋白質是執行生命現象的主角,而蛋白質活性的表現也不盡然由基因來決定,因為蛋白質活性與環境變化有著高度關聯性。更重要的是,生命現象是由許多蛋白質聯合作用的結果。當科學家想從基因的層次,來理解並進一步控制高階生命現象表現時(如基因與壽命、疾病間的關係),上述環環相扣的過程都必須弄清楚才行。有人保守估計,這些研究工作的完成,還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時間。

  以糖尿病治療為例。雖然科學家早在1950年代即分析出胰島素(一種小型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1960年代則理解了胺基酸與遺傳密碼間的關係;1980年代初期成功地將分離的胰島素基因植入細菌,製造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病患,但至今仍無法在人體上直接而準確地將胰島素基因轉植到胰臟細胞,置換有缺陷的基因,而其他基因療法成功的個案,也是屈指可數。單一基因都如此難以掌控了,何況是多基因所控制的其他生命現象呢!科學的實際進展與成效,其實並不如預言家們所言。

  由於國內教育體制的畸形發展,使得許多人很早便與科學絕緣。別說科學理解的能力貧乏,就連基本的科學知識也不夠。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人,討論科學影響時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太少人在解釋科學的內容與實驗的證據,因為對科學有太多的無知,所以無法理解也無從討論。筆者以為人們對生物科技的憂慮,與社會背景是脫不了關係的。所以筆者想強調,憂慮必須是在充分的瞭解我們所憂慮的事物為何下,才會產生警惕的意義;否則只是恐慌,而恐慌的情緒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因此,與其杞人憂天,不如從教育著手;像是目前高一必修的基礎生物學便以生態學為主,而部分大學教授也極力鼓吹生物學應為各學院之必修課程,以期使人們瞭解生命如何運作、生命體系如何與環境產生互動,體認人類與環境的依存關係。若然,則所謂「基因科技社會中,潛藏的生態浩劫」想必能夠消弭於無形。

註:本文中「基因科技的巨獸」,出自紀駿傑副教授於今年72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中〈基因科技社會潛在生態浩劫〉的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