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誰不乖 推甄免談?

本年度高中職校內申請推薦甄試之資格檢核作業已告一段落。自從多元入學管道試辦以來,與之相關的怪談亂象層出不窮,學科成績灌水、班級幹部浮濫、社團資料作假,不一而足。最近又聽到了個有意思的說法:

誰不乖(或不用功),推甄免談。

原來,有些曾經違反校規的同學或是某些師長眼中所謂的麻煩製造者,為了給這些同學一些警醒或是更有效的管理他們所提出來的策略。這個方法不僅對馬上面臨甄試的高三同學有效,就連高一新生,只要有人對他們說:你有權不在乎某項考核結果或成績,但是,這些資料都將成為你未來是否具有被推薦資格的依據時,他們就會很緊張的去爭取表現的機會。表面上看起來,這個方法是成功的。因為,同學們似乎更懂得控制自己,在學習企圖心上也更積極了,也有為數不少的同學相信多一點的壓力是有助於學習的。這些同學並不太在乎壓力的來源合不合理,只要能夠順利升學,求學過程中受點兒委屈是值得的。不過當我與較高年級的同學們談及此事時,他們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不喜歡那種被控制或隱性壓迫的感覺。這種作為顯然也違背了教育的過程是要培育出有獨立思考能力與能肯定自我之人的宗旨。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應當能夠理解學校各項考核的意義,從而積極參與活動藉以檢驗自我的能力並找出自己的性向。因此,老師們要做的其實是想辦法讓上課是有趣的、活動是豐富的,讓同學們在討論心得之餘也能從中獲得成就感進而肯定自我,而不是脅迫同學去唸書或參加活動。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1999.12.26

多元入學方案真有那麼壞嗎?

教改工作雖已推動多年,但從許多跡象又在在顯示,教改之路的前景並不甚樂觀。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年來的教改措施成效不彰,很可能只是在做白工,甚至認為教育改革必須重新出發。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多數中學生在課堂上關心的還是老師講授的內容會不會考,如果要考申論題,他們可能會抗議:聯考不考這種題型!教師解釋說:聯考就要廢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入學方案,你們將有更多的選擇,當然你們就必須學習更多解決或回答問題的技巧。學生則會一臉無奈的說:還是只有聯考好,公平又單純。教改的目的之一,若是要去除聯考加諸學生身上的緊箍咒,顯然有些學生們並不領情。不論學生這種心態的來源是出自本身或家長、社會的耳濡目染,此情況若不改善,將會是教改的阻力。

五月三十一日的時論廣場中陳怡璇同學便為文質疑「多元入學方案真的好嗎?」同日晚報指出:教育部長宣稱九十學年度全面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同時廢除聯考的措施,若在執行技術上存在太多問題,教育部必須有煞車的勇氣。教改命運多舛,由此可見一斑。

筆者非常同情陳同學與其它有相同經歷的學子們,事實上,筆者念國一的姪子也曾有過如出一轍的抱怨。但是同學們的壓力真的是來自多元入學方案嗎?還是出於誤解?舉例來說,為什麼同學們會相信老師告訴他們的「每一次平時考都關係著未來的升學」,然後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一試定江山」是聯考被詬病的理由之一,因為它忽略了許多學習過程中同學們的努力成果。如果同學們把考試是檢測學習成效的本意弄清楚,藉以適時的修飾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態度。若能如此,即便一次考試失常,也可以在調整自己後,在下次考試時彌補回來。更何況在平均或加權的處理下,其實每一次平常考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元入學方案想強調的是,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同時讓同學們學會在必要的時候評估自己,藉以減低風險(別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要選或做個好籃子,不是嗎)

多元化已是現代社會的特徵,實在沒有理由在升學管道上就會變的不適用。我不知道陳同學能否看到這篇文章,我只想說考試真的沒那麼嚴重,希望藉此能減輕一點同學們的心理負擔。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0.06.01

考試至上 凸顯學習「偏食」問題

取代高中聯考的基本學力測驗即將上路。然而,在制度面的爭議過後,試題的內容又引發另一波的討論。有些老師質疑:為什麼課本中標記選修的部分,也出現在考題中?這與過去在決定廢除聯考時,部分老師請問教育部長:取消聯考,中學怎麼教?一樣讓人覺得不解。這些老師似乎忘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忘了智識傳承對學子們的啟發;忘了成績與升學其實只是這些過程中的紀錄與附加價值。
 
 從準備測驗的角度去思考,不去理會不列入考試範圍的選修部分當然有利;但就課程的完整性與對同學們的學習領域來說,忽略了選修內容可能就是缺陷。這種「考試至上」的觀念,還有其他深層的負面影響。以日前召開的第六屆全國科技會議來說,許多學者在「科技與人文」的議題上指出:臺灣理工科畢業的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這將影響未來的明星產業-生物科技的發展。追究原因,難道不是同學們在升學的考量下,長期「學習偏食」所致?但是,只要「考試至上」仍是多數人的信仰,念理工科的同學仍將無心於史地等科目;同學的這種「學習偏食」行為,依然會被許多學校、家長與教師們所支持。

 一份基本學力測驗的模擬試題,竟然讓家長們爭先恐後的排隊索取,補習班藉機大發利市,看在推動教改的人士眼裡,不知作何感想?顯然想要打破「讀書為了考試;考試為了升學」這種線性思考模式,教改人士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2001.01.18

廢考作文只是語文程度沈淪的幫凶

記得有一次期中測驗,我自以為聰明地要同學們以申論的方式,利用達爾文的演化原理,來解釋「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原本以為,試前經過一番觀念、名詞的定義與逐步的推理加上演化過程的圖解說明後,同學們應該可以對此問題,了然於胸。不料,五百多份的試卷閱讀下來,看得我是頭昏腦脹、罵聲連連。

很難想像,高中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怎麼會如此荒腔走板?除了驚人的錯別字發生率外,多有詞不達意、不知所云者。像這個;「請問老師,長頸鹿的短脖子哪裡去了?」

同學們的文字表達能力,還會出現比現在更糟的狀態嗎?升學考試若不考作文,或是減低入學考試的國文成績比例,在目前扭曲的學習環境裡,答案非常有可能是肯定的。但為什麼在未廢考作文前,同學們的國文程度就已教人不敢恭維了呢?

更令人擔憂的是,語文能力不足,勢必也會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有一回在親子版上就看到一位數學老師說他發現一項驚人的結論;「現在學生學不好數學,是因為國文程度太差導致的!」真是心有戚戚。眼前的國文教學過程是不是真有問題?

翻開同學們的國文課本,空白的地方無不寫滿了老師補充的註解,題解、作者與註釋部分也用各式彩色筆予與重點標示。顯然同學們是夠用功的,但為什麼同學們的耕耘卻不見成果?
還有一項令人百思不解的作為;答錯的試題要罰寫,還不只寫一遍!這代表的是,學生的時間又被不當的佔據了。過去常常聽到學生以沒有時間當藉口,從而遭我一頓訓斥。但當聽完他們陳述一天的作息後,我的不以為然轉而成為同情與無奈。早上七點半到校,晚上九點結束夜間輔導,中間是緊湊的課程與免不了的小考。誰還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與連結課程的內容呢?

有同學告訴我,他們只在期中、期末考時才寫作文;還有同學在期末報告裡寫著;「我真是恨死寫作文了」,看了不禁搖頭嘆息。如果同學們不能或不願意使用國文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語文程度想不沈淪,也難。